專業顧問

24 November 2017
如何培養孩子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上)

撰文:心理諮詢師鄭榷


您曾經歷過孩子喜歡問「為什麼」的時期嗎?其實孩子喜歡提問,多是因為需要瞭解這個隨著成長而不斷擴展的世界。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員伯藍地 · 佛萊茲(Brandy Frazier)指出:「自孩子開始問『為什麼』起,為了能獲得正確答案,他們也會問自己相同的問題,孩子學習新事物總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積極。」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以及知識的不斷累積,各種難以理解與解決的問題也會逐漸增加,尤其環境中還有著同儕競爭的學業壓力。這時,輕則使孩子緊張、焦慮;嚴重則使孩子寢食難安,影響正常學習和生活。


今天,我們就先從第一個層面來分享——怎麼教孩子更好解決問題。


美國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是否能成功解決問題,多數取決於他的「經歷」而非聰明程度。許多家長都明白這個道理,如果要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就應該鼓勵他們多去嘗試、多去思考失敗的原因,以找到正確方法來解決問題。


然而雖然明白道理,但為什麼在教導孩子時就不知道該如何拿捏了呢?因為,家長往往過於擔憂與恐懼孩子缺乏經驗而導致各種負面情況的發生,便忍不住下指導棋或者直接替孩子處理。比如孩子喝完牛奶後,其實可以鼓勵孩子自己去洗玻璃杯,但由於擔心他洗不乾淨或者不小心打破杯子割傷自己,想想便還是幫孩子代勞了。


那麼,長期代勞的後果是什麼呢?孩子從來沒有機會自己洗杯子,當然也就沒有打破杯子的經驗,無法進一步學習正確清掃玻璃碎片避免割傷的方法。加上父母總是不斷地告訴孩子打破玻璃杯很危險,一旦孩子不小心打破杯子,他便會條件性地反射認為自己很糟糕,而且是無法善後的,只能向父母親求助,讓「行家」來解決這個問題。久而久之,「我幫不上忙、解決不了問題」的自我暗示就會在孩子心裡扎根,當孩子喪失自信、不願再面對問題時,又談什麼解決呢?


最近有一位計算機專業的教授以博士班的教學方式帶領四個八歲的孩子,採用「問題導向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在教學過程中以實務問題為核心,鼓勵孩子進行小組討論,以培養孩子主動學習、批判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


在五天的時間裡,他帶著孩子們選題、查資料、實地調研、寫論文、製作PPT與思維導圖、演講、辯論等多個活動。雖然孩子們在每個環節中因為專注力有限,難以做到完整,但總體結果卻非常讓人驚豔。「問題導向學習」本身就是體驗式學習的一部分,就像先將一條小魚放入魚缸、再一步步換到水塘、湖泊、江河、海洋……只有讓孩子們自己親身去實踐,發現自己其實是具有學習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他們最終才能在知識海洋裡暢遊而無所畏懼。


在線對話
回到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