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顧問

08 September 2017
對的“起跑線”讓孩子跑得更遠

撰文:心理諮詢師鄭榷

美國心理學家兼兒科醫生的阿諾德·格塞爾博士(Arnold Lucius Gesell)做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實驗-雙胞胎爬梯實驗,研究雙胞胎在不同時期學習爬樓梯的過程和結果。格賽爾選擇了一對雙胞胎,他們的身高、體重、健康狀況都一樣。哥哥在出生後的第48周開始學習爬樓梯,一般來說這個時期的小孩剛剛學會站立,或僅會搖搖晃晃地走。哥哥每天接受訓練15分鐘,中間經歷了許多的跌倒、哭鬧、爬起,終於在艱苦訓練了6周後,也就是到了他54周的時候,總算能夠自己獨立爬樓梯了。

與此同時,格賽爾讓弟弟在52周時才開始練習爬樓梯,這時孩子的基本走路姿勢已經比較穩定了,腿部肌肉的力量也比哥哥剛開始練習時更有力,加上每天看著哥哥訓練,自己也一直躍躍欲試。實驗結果出爐,同樣的訓練強度和內容,弟弟只用了兩周就會獨立地爬樓梯了,且還總想跟哥哥比個高低。

雙胞胎弟弟雖比哥哥起點晚,卻與哥哥同時學會了爬樓梯,而且還更有學習意願。

格賽爾又陸續對其他年齡層的孩子在其他學習領域進行測試,例如識字、穿衣、使用刀叉,甚至將實驗領域擴展到成人的學習過程,都得出了相類似的結論:任何一項訓練或教育內容針對某個特定的受訓對象時,都存在一個「最佳教育期」!

根據實驗結果顯示,起跑的早晚在孩子獲取不同層面知識、技巧的學習時,並不絕對造成影響。針對不同技能的「最佳教育期」,在專業意見指導下進行針對性學習,才是最好的方法。例如在幼兒三至六歲的學習語言黃金期開始雙語學習;而打羽毛球應該在4-5歲起步,練得太早,反而會造成骨骼發育不均衡。所以國家隊的篩選一般在7歲左右才開始。

這樣一來,不同階段便有不同針對性的興趣學習,事半功倍的方法,也減少了做家長的頭痛。對於香港小姐麥明詩媽媽的教育方法,我深表讚同。大家都知道麥明詩Louisa不僅是傳統名校出身,還是十優狀元。但出奇地,Louisa不單沒有懾人氣場、逼人傲氣,連最常見的香港小姐式官腔對答也沒有,個性率直而真誠。訪問中她自己也說「小時候媽媽很重視性格發展,那種積極、不怕失敗的心理,就是從鼓勵中培養出來。記得以前成績不算好,但媽媽總會不斷鼓勵,讓我不要因考試分數影響自信,學著將眼光放遠,讀書就像是馬拉松挑戰賽,媽媽從沒有嚴格要求我考第一。」

其實好學校的教育理念與麥媽媽的想法也是一致的。學習會在三個不同層面上循序漸進:知識、能力、氣質。而氣質(disposition)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或許現在很多家長都踏進了思考的誤區,認為起步的越早,孩子的未來才能不落人後、趕超同儕,一股腦的瘋狂規劃與填鴨式的教育,與其說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求好心切,倒不如說是已經變相成為了父母之間的一種角力對決。父母寄予孩子的期望與要求,像是一道道執念的枷鎖,就算贏在起跑點上,如此沉重的負擔,反而會扼殺孩子繼續前進的動力。

最後,我與各位分享美國著名文理學院的一段話:

我們的目標是幫助學生獲得讓他們受益終身的好奇心、自信心、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讓他們在個人成長過程、職業發展和追求目標上做好充分扎實的準備。

選擇「對的」起跑線,比「提早的」起跑線更重要,期許諸位家長共勉之。

在線對話
回到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