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顧問

25 August 2017
我們的探索精神去哪了?

撰文:心理諮詢師鄭榷

不少父母都有相似的經驗:在寶寶牙牙學語的階段,經常用手四處比劃,說“這?”、“這?”,試圖瞭解不同的事物。家長多半也會極有耐心地一一讀出寶寶所指的東西名稱,幫助寶寶們更快認識這個全新的世界。但隨著年紀漸長並進入學校後,為什麼想到上課、寫作業時就不再開心快樂,看起來也沒那麼“好學”了呢?還是說長大了好奇心就自然減弱,喪失小時候的探索精神了呢?

我有幾個蠻有趣的朋友,都畢業於不錯的大學,工作也有些年頭了,仍然很有探索熱情,他們在面對學習的態度上有一些共同點,讓我很有啟發;比如說,我們的教育更多是提供一個導向,多數人在選擇工作的時候貼近自己曾經所學的專業,但他們卻認為嶄新的工作更加吸引人;雖然是毫不熟悉的陌生知識,卻能夠保持熱忱地從早研究到晚;甚至為了開拓新商機與發展自己的小公司,特地到偏遠的北非鄉村騎著電單車四處考察;聊天的時候還為了確認我養的寵物到底是倉鼠還是荷蘭豬而好奇心十足地去查資料,並且發給我一大段關於天竺鼠家族的介紹,而作為主人的我卻也沒想過去了解。我想這種天然的求知精神正是他們的動力來源。

其實孩子們對於學科知識的不感興趣很可能就是引導的方式出了問題。以下方法能夠更好地幫助他們:

  • 有技巧地鼓勵。停止說“你真聰明”,開始說—— “你做事情的態度非常不錯”、“ 你在____上進步了很多!”、“這個方法真有新意!”、“你和小夥伴們合作得真好!”、“你很重視別人的意見,這點做得非常好。”、“儘管很難,但你一直沒有放棄,你真厲害!”。
  • 關注孩子的興趣點,不隨意打斷。比如我姪女可以一個人玩整個下午的樂高,對照著說明書不斷地拆試,思考不同小零件的用途,遊戲是一種自學過程,也是發現自己興趣點的方法。
  • 引導開放性思維,多種解決方案。印象深刻的是小時候父親經常對我說“如果你只有一個選擇,那就太糟糕了”。所以遇到事情時,我通常會思考不同的處理辦法。簡單來說,就是玩具也可以有多種玩法。例如:魔術方塊就只能把同一種色彩整理到同一個平面嗎?是不是可以在每面拼出不同的英文或中文呢?或是自定一個圖案為目標。

探索精神的培養需要家長們用心觀察和引導。除此之外,大人頭腦中的固有思維,往往會抹煞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千萬不要過於草率地給孩子下結論,要讓孩子們廣泛接觸喜歡的事物,進一步探索未知的領域。

在線對話
回到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