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顧問

22 September 2017
沉迷手機是親子危機還是契機?

撰文: 心理諮詢師鄭榷


之前我曾呼籲過父母應減少孩子使用手機及其他電子產品的頻率,孩子若過度使用電子產品,將會對他們的身心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但是,當這個世界已經無可避免走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時,該如何更科學地去規範、引導孩子對電子產品的使用就顯得更為緊迫。


其實我們捫心自問,自己是否也變成了成天盯著手機的「低頭族」呢?我們不只是要關注這個行為,而是要審視行為背後的動機及機制。我們到底在做什麼呢?是什麼吸引著我們不斷滑手機而無法停止呢?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人的需求主要分為五種層次: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有吃有穿,不挨餓受凍);緊接著是安全需求(所處環境是否安全、生活是否安定);第三層是社會需(對友誼和愛情的渴望);第四層是尊重需求(個人對不同水平成就感的追求);最終極的需求是自我實現(開發自己的潛能、嘗試未知領域、不被生活束縛而實現更高層面的人格自由)。


有調查顯示,在大學(專)群體中,實用工具類的APP佔比增大。而花費時間最多的主要集中在:社交通訊類(wechatwhatsappFacebook、微博)、視頻直播類(網紅、遊戲實況主)、學習教育類(學外語、看新聞)以及購物類APP。從我們生活中手機APP的使用習慣上便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現代人需求的變化────多數集中在第三個層次社會需求階段。


這表示我們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在手機APP上處理工作、維持人際關係、更方便購物去提高生活品質,並且把自己打扮得更加得體有魅力,從而更好地為各種可能的人際關係發展做準備。當然,這些通訊APP也為友誼及愛情的開始提供了無限可能性。當然還有一部分人的需求集中在自我實現這個終極層次,比如藉由經常瞭解時事新聞、閱讀、觀看電視影集、幫助他人等運用來豐富自我。以上所有的動機都是基於人的需求層次的,而人終其一生都在實現從低到高的需求水平探索及自我滿足與發揮的過程。


我想讓父母親們明白,你所經歷的過程,你的孩子將來也會經歷,只不過因為人工智能的發展,這個過程更加集中在手機這個載體而已。讓孩子從小就像成年人一樣地去自由選擇及操控電子產品,這顯然是不科學、不妥當的,但是你從手機獲得的這些讓你產生愉悅感、成就感的資訊,是否也能以其他方式經由你本人來傳達給孩子呢?


如果爸爸媽媽在家庭生活中可以經常將有趣的內容用表演、說故事、畫畫、音樂等有創意的形式表達出來,跟孩子互動的同時,能生動地將知識於兩代人中流動、傳遞下去,那麼在無形之中不僅穩固了親子關係,還豐富了孩子的知識寶庫,你就成為了孩子不願意放下的「手機」幫著他們去過濾、篩選各種資訊。久而久之,你會發現最能讓孩子安靜下來、願意去溝通瞭解、最牽掛著的人將會是你,是這一個能不斷引領他發現更廣闊未知世界的人。

在線對話
回到最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