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顾问

22 September 2017
沉迷手机是亲子危机还是契机?

撰文:心理谘询师郑榷


之前我曾呼吁过父母应减少孩子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产品的频率,孩子若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当这个世界已经无可避免走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时,该如何更科学地去规范、引导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就显得更为紧迫。


其实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也变成了成天盯着手机的「低头族」呢?我们不只是要关注这个行为,而是要审视行为背后的动机及机制。我们到底在做什么呢?是什么吸引着我们不断滑手机而无法停止呢?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人的需求主要分为五种层次: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有吃有穿,不挨饿受冻);紧接着是安全需求(所处环境是否安全、生活是否安定);第三层是社会需(对友谊和爱情的渴望);第四层是尊重需求(个人对不同水平成就感的追求);最终极的需求是自我实现(开发自己的潜能、尝试未知领域、不被生活束缚而实现更高层面的人格自由)。


有调查显示,在大学(专)群体中,实用工具类的APP占比增大。而花费时间最多的主要集中在:社交通讯类(wechatwhatsappFacebook、微博)、视频直播类(网红、游戏实况主)、学习教育类(学外语、看新闻)以及购物类APP。从我们生活中手机APP的使用习惯上便非常直观地反映了现代人需求的变化────多数集中在第三个层次社会需求阶段。


这表示我们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在手机APP上处理工作、维持人际关系、更方便购物去提高生活质量,并且把自己打扮得更加得体有魅力,从而更好地为各种可能的人际关系发展做准备。当然,这些通讯APP也为友谊及爱情的开始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当然还有一部分人的需求集中在自我实现这个终极层次,比如藉由经常了解时事新闻、阅读、观看电视影集、帮助他人等运用来丰富自我。以上所有的动机都是基于人的需求层次的,而人终其一生都在实现从低到高的需求水平探索及自我满足与发挥的过程。


我想让父母亲们明白,你所经历的过程,你的孩子将来也会经历,只不过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这个过程更加集中在手机这个载体而已。让孩子从小就像成年人一样地去自由选择及操控电子产品,这显然是不科学、不妥当的,但是你从手机获得的这些让你产生愉悦感、成就感的信息,是否也能以其他方式经由你本人来传达给孩子呢?

在线对话
回到最顶